June 10, 2010

世界沒有天才。

近來輾轉地聽回了關於自己的二三事。詳細的、想記下的,還是由自己寫一次比較好。

如果我的人生就只有二十二歲,那我的高峰就在十七、十八歲那兩年之間。

那些年頭,都氣焰難擋。

曾經都不放老師在眼內,星期一派發的題目叫同學們在之後一週內的課堂慢慢做;我星期二就問:「十條都做完了,有別的嗎」。

當年那學科考一個全級第一,當時老師告訴我這消息,也只是淡淡然:「哦」。然後暑假前拿一個學科獎,如果校方讓我上台拿獎狀的時候給我三分鐘分享讀書心得,我想我一定把全部人都冷嘲熱諷得死去活來。

相信我,我不太懂說話演講,但要我「寸人」,我一定能做得很好。



身邊人人都曾經以為「你很愛這科」、「你畢業後就在這行業發展捱個十年八載就能登頂」。我卻在想:我早就到了頂峰,要再逗留在這沒趣的地方,那只是一種浪費。

終於在大學選科時,我是直接放棄考慮這科目。甚至把要求更低的科目放在那個之上。

當然所謂的頂峰,是當年很天真的想法。

但我有一樣東西是很明白的:這個行業不需要甚麼天才,只要機器。

而我不想去做一台跟別人一樣的機器。



考公開試的那一年,讀這科的時候,校內模擬試前我都沒溫習過,「反正再差都拿A了」。

公開試的時候還當然不敢太鬆懈,只是都考得很隨意。答案好像不對嗎?放棄它好了,反正我不懂的,別人都不懂。

如果說爛船還剩三斤釘,我就仍舊恃著我那條還剩五斤釘的船起最後一次錨。

很多同學考完後都說挺好,跟標準答案對照後「感覺良好」。我卻沒多大興趣去事後參考答案,反正心中有數。

結果還是可預料的A。



進了大學之後,不是感到一山還有一山高,而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競爭的對手,是自己的惰性,別人成績如何,對個人而言,只是一個Scale,一個標準。

沒了那個鬥心,也沒有了那個氣焰,剩下的日子完全是坐食山崩。

初初還好的,要應付的都見識過,名符其實的「食老本就夠屈機」。

中途是幸運的,遇到了一群好人,大家都很合作,在Group-work中我幾乎是毫不失手。

最後是悲慘的,終於老本都吃完,遇上了幾個討厭的科目,一個學期內連續跌破一條又一條的底線。還幸有一些算是有興趣的科目抵消一下,那成績單還不算太悲哀。



那些悲劇的日子過後,我就意識到這世界根本沒有天才。

學術上的成功就只有「興趣」和「經驗」這兩大元素。

對一個題目沒興趣,但有豐富的經驗,你還是可以交出一份滿意的作品。

對一個題目沒有經驗但有興趣,你可以刺激內在的求知慾去推動自己把事情做好。

努力?抱歉,我這個人就是不相信「努力」能把沒經驗沒興趣的東西做得好。所以我從來都不懂得去摺拉把(在學校圖書館溫書),那種「死讀爛讀」的感覺,從來都不屬於我。讀得好的,不用花時間;不上心的,再花時間對我而言還是沒有用。

你可以說我太過率性而行,連自己都管不了自己。但我就是這樣。

當你可以選擇的時候,請拋棄那些你不愛的。

不能避免的時候,你就只能盡人事,還有期望幸運會眷顧你。


這些零碎的片段湊合成的故事其實沒有積極的鼓勵意義。以上的所有,都是一個曾經自以為是的人的一點經歷。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