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30, 2010

夏日已老。

不經不覺我已經來到最後一天假期。辭職換來的兩星期假期到底做過甚麼有意思的事呢,我好肯定是:「完全沒有」。除了不停的吃、睡、逛街購物之外,就是一片空白。

當初沒意識到有可能我再沒有暑假這種悠長假期,所以一直容許自己放縱地燃燒時間,燒到最後,才發覺明天已經是最後一天,明天過後,基本上我就會一至五Non-stop回到校園燃燒生命。而問題是,我原定想趁著這暑假有空要完成的事,幾乎一件事都未完成過!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貼了這幅毫無意義的相,
但我剛才一邊打字一邊花了好多時間就是把一幅無甚特別的手機照
用Picnik修改成這一幅不倫不類的照片。

我一直都沒改變過懶人的性格,也學不懂自己欺騙自己達到自我約束的效果,所以放長假如果是渾渾噩噩毫無既定計劃地渡過,兩星期跟兩個月,基本上對我而言都毫無分別。

希望明天,我能好好地渡過。

August 27, 2010

《蔡健雅 陳奕迅 張靚穎 新城極唱音樂會》

事前我是完全對這個音樂會毫無認識的。直到當天下午兩點許,友人來電問我有沒有興趣去看,就給了我兩張門票。打了好幾個電話才找到一位有空出席的好友,雖然他也聽陳奕迅,但對其餘兩位歌手看來就不太認識了。

上一次「冠名贊助」是恆生銀行也許觀眾們不會很在意,但這一次呢,司儀們十萬個強調是工商銀行,甚至在開場前的廢話時間硬生生加插了很多「比D掌聲比工銀」「我地今次係邊個贊助架?」我想,差點就要全場大呼「工銀萬歲」才願意放過我們。廢話當中得知在最前的一區,原來都是坐滿了很多該銀行的高層跟尊貴客戶,難怪要安插這些很中國特色的奉承說話去滿足客戶要求以收宣傳之效。


唯一拍下的照片,藍區就是最前的一區,這次有幸坐在後一區的頭排但位置比上一次正中得多,整晚感覺都尚算良好。唯一美中不足是前一行的是大大隻隻的龍友(又不是全程攝影的記者朋友),間中「郁身郁勢」就阻擋了我的視線,於是就只能望向場內左右兩邊的屏幕。

最先出場的是張靚穎,還好的是我在KKBOX有聽過她最新的那張專輯,所以對於我而言不算是甚麼冷場。但全場氣氛呢,大概始終因為在香港人氣不太夠,就是沒感覺到預期的熱烈。《如果這就是愛情》是我其中一首大愛的作品(有陣子常常在Loop啦),能夠聽到Live對我而言是一種驚喜,加上歌者超水準的穩定演繹(事實上整晚三位主角都唱得很好很好),這首歌又觸動到我。另外,歌者在最後一次Chorus改動了頭兩句:因為這就是愛情,沒有公不公平。改得很好,很直截了當地觸動了我某條神經。

然後張靚穎最後一首歌就是《I'll be there》,跟另一位主角合唱,聰明的都猜想到是陳奕迅了。但我在想,為何不可以是蔡健雅呢。張退場以後,陳奕迅說要唱新歌,而近來的新歌就只有那首合唱歌,所以,就是那首《講男講女》了。一開始還在想為什麼會沿用CD的女聲伴唱,誰料原來露雲娜也來到現場了。這算是全晚來到這裡最大的一個驚喜。然後呢,唱完這首再介紹一下這首歌的故事,兩位都退場了,「咁快?」

接著的是蔡健雅。這是第二次看到她的Live,上一次就已經是去年的Wild Day Out了。大概是近來某些生活層面有點複雜有點亂,聽到了《越來越不懂》又覺得這首歌在說我。接著唱完另一首名作《無底洞》之後大概就再次介紹陳奕迅揹著結他出場了。談到了陳奕迅收到了《達爾文》的Demo,聽了兩年還未用,最後Tanya就自己拿回來把這曲唱紅了。也提及到另一首兩人終於合作成功的作品《多少》,所以這段就是先唱《多少》後唱《達爾文》。這兩首我都好好好喜歡。

然後兩人又唱了《Creep》跟《Falling Slowly》(另一個小驚喜!因為我好喜歡這套小品電影),唱Creep的時候我在想那個Fxxking會不會唱出來,結果是毫無保留地由陳奕迅唱出來,只是字幕沒顯示那句。為什麼我會對這句那麼敏感呢,因為當年看蘇打綠在香港的Live,唱完了Creep以後翌日的新聞就有特別提到「爆粗」。而這次呢,原來也不例外:Eason興奮到爆粗 - 蘋果日報。當天閱報時我心想,香港傳媒真的好無聊,沒其他事可以寫了嗎?

當蔡健雅退場後(事後,同行友人跟我說蔡健雅的時間好像很少,我說:因為都被Eason「騎劫」了。雖然也不是壞事呀),陳奕迅說要介紹一位「好努力好比心機」的後輩,還在想到底是誰的時候,關楚耀就出來了,這次沒放在海報及宣傳品然後人像被明顯縮小算是好事,畢竟跟三位主角的份量來說,絕對是壓倒性地比下去(或者名字跟照片縮細成一個小點我們都看不到呢?)

兩位男聲合唱的是《今天只做一件事》,不知為何,結他聲聽起來總是怪怪的(是某人彈奏出錯嗎?),跟原版很不一樣。(不用質疑我,我把這歌Loop過十萬九千次!)後段由關楚耀唱,陳奕迅和音,聽到這裡我一直在皺眉還有點惱火,因為關先生完全唱錯了歌詞,陳奕迅也唯有配合他唱回第一段的詞,但感覺就是很斷斷續續不完整。這曲唱完了以後,我對關楚耀的好感度大減了(由中性下調至負面),原來這就是「好努力好比心機」,唉。然後陳奕迅先回到後台,留下關先生唱一首自己的最新派台歌:《廁所位》《一年》。

來到這段,我發覺陳奕迅是還沒有自己Solo過一首歌的,心想到底之後的部分會是繼續合唱或是獨唱呢,陳奕迅就帶來了《無人之境》《陀飛輪》《一絲不掛》,讓我們這些陳奕迅粉絲興奮了好一陣子。中間加插了好多說話,也特別介紹了自己的樂隊,其中好些都是Duo Live的樂隊成員,當然這回就用不上那麼龐大的陣容啦。然後一連再唱兩首上一張國語專輯的歌《心的距離》《給你》,又是兩首很喜歡的歌。特別是《心的距離》的那種聲嘶力竭,嗯,我承認我又想起了某些人某些事。然後呢,又等Encore了(其實根據上次經驗,我沒預計有Encore,是陳奕迅說「睇下陣間反應點」)。

《心的距離》,看來這個不是觀眾偷拍版…

Encore部份呢,仍然只是有陳奕迅一人(跟他的樂隊),他說已經沒其他新歌了,但演練時有一首「改篇詞」的歌,也在「友台」電台節目現場唱過,即時就知道是那首《一絲不掛》的惡搞版:一.支.得.啩!嘩!超興奮!他說是第一次在現場唱!難得的是他沒有很明顯地唱錯歌詞!

這首也是有疑似官方版,要聽歌可直接由1:20開始。

這次音樂會呢,真的真的很精彩,音樂部分真的沒有甚麼好投訴。只是過量的「廣告」多少讓我感到有點反感。不過沒有如此大牌的贊助商,也沒有機會邀請到三位天皇天后級人馬同台演出吧?所以還是說聲謝謝啦。

August 24, 2010

我們還能說甚麼。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還可以說甚麼,或者,我應該說甚麼。就當我胡言亂語好了。

夜晚歸來,一開面書,全世界都在說同一件事。想不到事件最後是這樣結束的。也是最不想發生的結局。看過了新聞片段,心情很難過,也有點憤怒。又一次印證了「無常」才是世上永恆不變的定律。

下午稍為留意過新聞,那時情況還好的,人質中都有老弱婦孺被釋放,當時我倒也挺樂觀地想:大概最後都可以和平收場吧?如果我在那輛旅遊巴上,大概我也不會太緊張,甚至還能夠聽著歌等事件結束。誰會想得到,這一次旅行,下一站是天國。

「以為」還好,「誰料」最後如此。

說到底,我們都控制不了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運作的。那些菲國警察的恩怨糾紛,最後會牽連到十幾個不幸的香港遊客的性命,其中的邏輯、機率與蝴蝶效應,誰可以計算得到。故事最後一幕的真相,我們還不能作結;但對於那些遊客,這故事無疑是一個悲劇,一次意外的悲劇。

每次聽到悲劇都讓我們心痛,但這次事件過後,我們這個世界還是會繼續不斷發生大大小小的傷心事,或遠、或近。其中有些事,透過鏡頭、互聯網,畫面與文字憾動了我們的心靈,令我們知道了這事的存在,我們嘆息,我們動容;其餘的悲傷事,也許沒有新聞價值,也許沒有很多人知道,但仍然充斥著我們身邊,對於每個悲劇的主角與身邊的人而言,新聞價值永遠都不是甚麼要緊事,重要的是,那些不幸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或者縱然透過六度分隔理論,你還是不認識那些悲劇的主角,他們對你而言,也許只是一則新聞,幾個數字,明天以後,或者你還是繼續自己的生活,沒有再記起甚麼傷心事,沒留下甚麼影響。但希望你珍惜自己,珍惜你身邊的所有人和事,尊重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去做一些你喜歡的事、令人快樂的事,因為你永不知道你還有幾多個明天。

請好好地活著。


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There are people dying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August 19, 2010

無聊時日小玩意

偶然瀏覽Google Map,帶我重回舊地。

曾經,我就是靠這個地方活下來。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與食物,我想大概有多於百分之九十都來自這裡。


View Larger Map

從「家」走到這個超市,途中會經過一條天橋。我忽然很懷疑為什麼曾經我會被說服一起跑過那條天橋當做運動,那條是行車天橋啊…難道空氣真的那麼清新嗎?


View Larger Map

本來還想再貼再寫,不過如果我再貼多幾個,你的瀏覽器應該會變得很慢吧…?就此停下來好了。

August 18, 2010

更新

趁有時間、有心情,又把版面更新了一遍。

原本想堆砌新版面,是想營造出一種極度違和的感覺,但最後過不了自己的一關。

所以版面設計大方向又回到簡約而平庸,唉。

都是用為懶人而設的Template Designer,圖片都懶得外求了。

但更新完畢後重看好多次,總是設計某些細節有點不對勁似的…



每次更新版面都會順道看一次人流。

原來那麼用Safari看敝博的人有那麼多嗎?

我還以為自己用的Chrome應該會佔了大多數…

因為根本沒有其他人在看嘛!



好了,寫這篇,純粹是因為近日太懶,沒太多動力寫字。

因為對上一次寫Blog應該是上星期五了。

只是我一直都有在儲稿,才能製造兩三天就更新一次的假象。

放假,就是要懶惰嘛,呵。

August 17, 2010

最後的七個午餐。(下)

倒數的第二個工作天:

是日跟一位在附近上班的大學同學吃飯。大家其實都是煙腸,下學年(即下個月)就回歸大學上課了。原以為「去哪吃?」這重任可以安心交托給他,怎料最後還是要我來Openrice,那夜有點累,懶得花時間找,索性就選了上次我倆約吃午餐的地方,但最後因為我喊窮而沒有去的 — 莎巴馬來西亞餐廳。因為地址就在兩人公司的中間點,夠方便。

雖說幾個月前喊窮沒去,但某月某日跟某君約吃午餐也是在同一家餐廳。然後有如輪迴的是,餐牌跟上次一模一樣;但,再令整件事更像輪迴的是:

「我諗唔到揀E定F好」友人這麼說。

「唉,唔好煩,E同F叫晒同你Share啦。」我答道。

沒錯,E餐跟F餐正正就是上回點的那兩個:咖哩羊肉與Masala Chicken。

所以關於這餐,真的沒太多動力想寫。


是日餐湯跟上次的不同絕對是好事,但這個湯我整個喝完,都不知道到底是甚麼湯,肯定不是羅宋湯,有點像蕃茄湯但不太肯定,只知道有魚肉碎…囉。然後主菜一上檯,感覺有如時光倒流到三個月前,頂。


羊呢,辣一點。而雞肉,就沒那麼辣。(還有人可以寫出更頹的評語嗎?)

然後如果有人想質疑為什麼我好像對這餐很反感而偏又要吃的話,我是可以寫幾句解釋一下好讓我充撐篇幅的。首先呢,天氣問題,天時暑熱吃咖哩真的很享受麼?我當時只能是保持慢速咀嚼進食的,因為吃太急就會覺得太辣而流汗啦。然後呢,重點,其實我對於大多數的星馬泰印系食物呢,先天印象都是打了折的,即是只選菜式來說呢,我都是偏好西中日然後才是星馬泰,所以呢,既然這兩道菜於我並非心頭好,因此一試無妨,再嘗就興趣大減了。

個人偏好取向問題而已,我想這餐廳其實還算是挺好的。順帶一提,上次覺得有點怪的椰絲糕,這次反璞歸真變成正常到不得了的椰汁糕了。

莎巴馬來西亞餐廳
地址:灣仔謝斐道98-102號仁文大廈地下4及5號舖

最後一個工作天:

先寫一件吃飯前的小事:早上我還在努力工作的時候,突然同事叫我入房:「老細搵你。」心想,都Last Day了,都不會是甚麼大事了吧?誰料到…

竟然是一次簡單的Farewell,主菜呢,是一個朱古力蛋糕加兩支果汁!一想起當天前一個晚上我又被餵飼了一大片蛋糕,我心在想:「到底南洋十大降頭第七降是否「蛋糕降」呢…」我切成八份,當時有七個人,聰明的朋友都猜到我又在一片和諧的氣氛之下吃了兩件了。然後步出房間,已是十二時了,「一點放Lunch,點食得落呢…」

然後不幸中的大幸就是是日日本菜,特點就是份量想要少的時候絕對能夠吃兩份套餐都不會飽。來到這小店,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居酒屋形式的,但步進店門才發覺這還是很港式的日式餐廳,不過整體裝修給人的感覺又的確如同事介紹一樣,夜晚來用餐,應該是「幾有情調」的小店。

套餐先上的是前菜跟麵豉湯。湯就沒啥好寫,也不敢全喝光,怕主菜未到就飽了。


但其實蟹籽沙律也沒甚麼好寫啦,純粹想有點菜而選的小食。


我點的主食是鰻魚飯。一端上檯,暗叫好,因為飯不多,不會飽死也不浪費食物。但鰻魚本身呢,大概是我太飽的關係,感覺普通,不過不失,沒甚麼亮點,但鰻魚本身就是我十大喜愛食物之一,所以還是很滿足。

其實想「食唔飽」,個人認為更好的選擇其實是雜錦壽司刺身定食一類,但無奈腸胃在這一星期都持續狀態不佳,時好時壞,所以生冷類食物就盡量避免了。


最後上的甜點,澱粉質加紅豆餡(實情是我不知道這個正名應該是甚麼啦),真的很夠飽了。整體感覺再綜合同事們的意見,這店還是算是中上質素的,要是在這附近上班的話也可以再來呀。唉,不過我呢,都已經是最後一天了,還能說甚麼呢。

魚八日本料理
地址:灣仔廈門街7-11號百旺都中心地下A店

August 14, 2010

最後的七個午餐。(中)

倒數第四個工作天:

原定想獨自進餐,但臨走前問一下同事,結果又是二人行。起初同事強烈要求到南記,我也不好意思婉拒,而且的確也是很好吃啦。但來到店內,一如日常地人頭湧湧,同事又因為「外賣好唔環保」而想留在堂食,於是唯有嘗試等位。但因為我沒吃早餐,等了一會兒也未能安坐,在幾乎餓昏的情況之下跟同事說「不如外賣啦」,但回頭一看收銀處的人龍長得可怕,輾轉之下就來到地鐵站附近的一間名為「溢駿」的茶餐廳。

雖說離開南記就是為了不想等位,但商業區午飯繁忙時間如果有一家餐廳真的完全不用等位的話,其實你也不會敢吃。這店當然也要等位,但也因為上菜速度很快,不用久等就有位了。看著是日精選的菜牌,原本心想要四號餐:「白菌/牛扒/鴨胸/飯」,但上檯與寫單的都是五號餐:咖哩牛脷飯。當同事都以為我應該在寫單時點了五號餐的時候,那我也唯有當自己在抱恙的情況之下一時糊塗口不對心了,不過反正一開始我就在四五號之中掙扎了好久,所以五號也是我所愛啦。

註:這照片拍得很頹很趕,因為我當時真的好肚餓。

這飯完全沒有多餘的配料,就是咖哩汁、牛脷還有少量薯仔。在香港,大多數茶餐廳的咖哩汁基本上都不用質疑或批評其味道,反正都是那老樣子,情況有如老麥的薯條配茄汁一樣,味道就是從港九到新界都是一樣;咖哩不會太辣,不帶有過量螢光效果,不見醬汁內混和了任何香料,但很好拌飯,就是最正宗最普遍的港式頹系咖哩汁了。

令人略有驚喜的就是牛脷,雖說中式厚切的牛脷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味道,但煮得軟綿綿而不是「掟死狗」這個基本要求卻不是每家餐廳都可以。但明顯地,我對「茶餐廳煮牛脷 = 掟死狗」的印象已經牢記於心,所以吃到軟軟的質感就覺得已經算是驚喜。尤其是在一個幾乎餓昏的環境下,吃到這煮得恰到好處的牛脷,感覺的確份外滿足。


溢駿餐廳
地址:灣仔譚臣道105-111號A及B鋪


倒數第三個工作天:

既然這個星期內任我揀選吃甚麼,那當然要選最喜歡的。要數到灣仔區最愛的餐廳,我想不到任何理由會遺漏了這一家The Flying Pan。很多次來這邊吃都是自己一個人,這天也不例外。的確,這店也是很適合一個人來用餐的餐廳。

因為之後兩天都有約,所以這天大概是最後一個自己吃午餐的工作天了。坐在窗邊,眺望著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想起這些年來,這店沒怎麼變化,食物的味道還是永遠讓我垂涎三尺回味無窮,但變的,只是我。想到了一年前,來到這公司面試後,也是抱著愉快的心情(因為本身來這店吃飯就是快樂事呀),趁著午餐時間來吃一個豐富的「早餐」,當時沒有想過真的會在這公司當一年煙腸—當時純粹是沒有想到這種情況,並不是不想在這裡做。

然後轉眼間我已經要走了,一年之間,身邊的人和事都改變了很多很多。同屆的大學同學都畢業了,都已經投身社會,為養家、為生計而生活。對比起現在的我,我大概還是沒有甚麼負擔,賺的錢就純粹為自己而花,花得喜歡,用得快樂就好。一年前我想像不到現在的我是這一個模樣和心態,同樣地,現在的我也預計不到一年後的我會在那裡過怎樣的生活。

那時那刻,我是真的有點感慨,只差在沒有掉下淚來。(痴線,寫一篇食評寫到咁感性。)

廢話寫太多,豐富的早餐也應該要上檯了。這回是第一次在這裡連續兩次吃同一個奄列。都怪K先生那夜把這個推介給我,這天揭著餐牌點餐的時候,腦海中完全無法忘記那個很肥膩但很好吃的Omelette Moscow,所以就再點一次了。


麵包上回要了Pancake,這次要Cinnamon Roll(都是要額外加錢的),灑滿了糖霜,甚是令人覺得幸福飽滿的樣子。吃下第一口,外層的邊位呈酥皮狀,好吃到不得了。主菜是「翻兜」之作,是日兩個Side Dishes也是長年「穩膽」的三四個之中隨意選的,所以除了「一如以往地好好食」,我也詞窮得不想用別的字詞去讚美這個Spiced Apple與Lyonnaise Potato了。另外隨餐的果汁就是Pineapple Juice,除了有點偏甜跟份量真的不太夠之外(都是一直以來的毛病,但加大呢,又有點兒太貴),也沒甚麼特別。

主菜之所以讓我魂牽夢縈(用詞越來越誇張),是因為它完完全全地擊中了我要害。材料有Smoked Salmon/ Cream Cheese/ Tomato/ Onion,其中Smoked Salmon跟Cream Cheese的配合真的「好吃到仆街」(早就說了用詞越來越誇張)。吃著吃著,覺得整份奄列裡材料的分佈不平衡卻令整個奄列變得很有層次感:一口是只有蛋而甚麼餡料都沒有的,一口是連著煙三文魚的,一口是三文魚跟芝士的,一口是純粹芝士的(很膩但也極度滿足)!中間再夾雜著一口肉桂卷,一口蘋果,一口薯仔…那種豐富而滿足的感覺大概沒多少東西比得上。(還好我寫文這刻還未完全消化這「早餐」,不然我一定一邊打字一邊肚餓。)真的,好好吃啦。

希望日後還是有緣會再來吃,希望下次我會下定決心嘗試一下其他的款式,雖然這個真的會讓我上癮啦。

The Flying Pan
地址:灣仔駱克道81-85號霸田商業大廈3 樓

我,夏了夏天。

一年前,我聽著《他夏了夏天》,我聽到了一種被生活勞役的灰暗感覺。聽了這首歌一整年,然後在這天,我辭職,離開公司的那刻,耳機播著也是這曲。看著高樓大廈之間的藍天白雲,豁然開朗,我再次被感動,聽到了沉悶工作中的快樂,聽到了醉心工作的熱情,聽到了我在公司作出的小小貢獻換來的讚美。如果我這一年的冗員生活是一套電影,這首歌就最適合作為一首在播放End Credits的「片尾曲」襯托著這個句號。

這片段後半段才是《他夏了夏天》啦。

借這篇又再一次抱怨:我沒機會去聽現場啦…

August 13, 2010

曾愛惜的總要放手。

人總是要向前走,不斷的成長。我們以為深愛過,以為相信一生一世這經典對白就能手牽手走到最後。

但原來很多時候,要放手的還是自私的自己。丟下過很多曾經喜愛的玩具與嗜好、放下過很多本只讀了幾頁的書、也忘記了很多應該珍惜的人和事。在途上丟棄的、遺棄的、放棄的有那麼多,但我們到底是為了得到些甚麼。


這些年來,我們像是在不斷學懂新的事物,不停有新的體會,但當你回想一遍,真正學懂的、然後牢牢記住的、能夠終生受用的又到底有甚麼。

我們就像一個馬拉松選手,在看不見盡頭的路途上跑著跑著,中間有人會遞上毛巾、送上飲料,但最後到達終點的時候,我們還是只能帶著同一個身軀,中途有過的那些美好的事物,最後還是留不住,留下來的感覺只有一身的汗水與疲憊。

August 11, 2010

最後的七個午餐。(上)

是這樣的,話說原定上月下旬就想寫一期新的生活消費娛樂廣告雜誌,但這篇草稿寫了兩星期也未能搾出超過一百字,也因為其中很多的內容也打算另闢新篇了,於是再寫生活消費娛樂廣告雜誌的話,可以寫的內容就剩下很少。於是把心一橫,就把同一篇稿,改頭換面變成一篇風馬牛不相及的冗員回憶錄了。而這篇回憶錄的內容,就是紀錄了我在最後七個工作天的午餐,簡而言之,我居然又寫食評。

再也明顯不過,以上就是一段充撐用的廢話。

倒數第七個工作天:

一個人在炎炎夏日沒興致外出大快朵頤,在公司樓下也選擇太少,掙扎過後也只能嬲嬲地走五分鐘路程來到南記叫一個春卷牛腩小窩酸辣米線(走辣)外賣回公司慢慢享受。在街頭又等了五分鐘左右,要不是門外還能勉強感受到店內的冷氣,大概這個米線就無福享受了。


我不嗜辣,也並非完全不能吃辣,但這次點一個酸辣米線而走辣絕對是因為天氣因素。雖身處有冷氣的地方再配上蒸餾水機無限供應的冰水,但在炎夏三十五度要吃熱騰騰的米線這件事本身就已經不是賞心樂事,一旦再添上辣的元素,大概除非空調能令室溫急跌至零度以下,不然我就會在辦公室因為酸辣米線流汗至缺水而死。

回到這米線本身,除了牛腩又不幸地被配給了「掟死狗」的部位以外,整體來說也是非常好吃,每次我都必點的春卷當然仍舊美味,但在此之前都是點普通的清湯米線,要到臨別秋波時才發現這小窩米線的湯跟配料都很對胃口,吃完了所有米線跟配料還忍不住要喝幾口湯,當下就有點後悔這段時日裡有點走寶了。

南記粉麵
地址:灣仔春園街1-11號地下

倒數第六個工作天:

到接近午飯時間仍然未想好到一個人哪裡吃,幸有同事突然提起「不如去試喜喜的叉燒飯」,既然不用一個人吃飯,也就立即應約了。午市套餐燒味雙拼飯連凍飲四十元,有點貴,點的雙拼是叉燒跟燒肉,食肉獸最愛。但我的飯一被送上檯,第一個感覺就是皺眉。


「那麼瘦的叉燒竟然還好意思給客人?」雖然我沒有特別要求要半肥瘦,但一般的叉燒起碼都應該有丁點脂肪才算得上及格吧(我也沒特別要求點全瘦呀),除非火候真的拿捏得完美,不然的話全瘦的叉燒將會比煲過老火湯的瘦肉片更難吃。再者,我點叉燒就是預計了會有肥肉可吃,我想,這個假設就應該合理如吃炸雞應該要連皮吃一般正常。當然我不排除,也不是沒見識過,有人就是會吃炸雞會完全去皮吃。

一咬下去,Shit。雖然醬汁是可以接受的,但烤得過乾的肉質真的不能接受,加上欠缺了脂肪部份帶來的鬆化感,整塊幾乎是咬不開的那種硬梆梆,勉強咬完一塊又一塊的後果是:牙齒有點酸軟。寫文此刻,突然就想起了這叉燒的韌度就有如早幾天同事請我吃過的中國某地特產零食—牛皮糖。世上到底有誰會想吃到咬不開又黏牙的叉燒或糖呢?我倒不如去吃香口膠?

由本店名物變成全餐最差,連帶皮肉分離的燒肉,與半杯冰的奶茶,整個午餐的印象實在大打折扣,實屬不幸。

喜喜小廚
地址:灣仔莊士敦道74-80號地下A號舖

倒數第五個工作天:

星期一跟同事來到從地鐵站走到公司必經之路上,上星期才新開張的八方雲集。門外人頭湧湧,大都是等外賣的人。反而店內還是有一些空位,不用等位。點了一個雙拼餐,雙拼就是從招牌/韮菜/韓式辣味/黃金咖哩 x 水餃/鍋貼一共八個組合中選兩款,每款五個,另有一個湯或飲品,貪心的我點了一個綜合丸湯,就是三款丸都有(各一粒)。由於各項東西都是陸陸續續地送上檯,我就是完全忘掉了要拍照,唉。

跟同事兩人分吃兩個雙拼餐,就一共有三款鍋貼一個水餃(韮菜/招牌/黃金咖哩鍋貼與韮菜水餃),便宜的一餐也嘗到多種味道,很划算。質素也是可接受的水平,反正熱騰騰的鍋貼水餃就很難會不好吃。總共花了廿多分鐘就吃完回公司休息了,沒甚麼特別事好記下來。純粹為了不讓這個「最後的午餐」系列斷纜而寫的一段。

地址:灣仔春園街35號地下

病態.遺憾夠,還要去張開笑口。

我在想,這些日子,生活一直都過得很有規律。

都是朝九晚六害的。

然後我甚至有點害怕走出框架以外。

例如我開始每天在Twitter寫日記,每日一句,我就突然變得不想在每天一句以外再寫甚麼。

就是生怕破壞了那習慣一樣。

我知道,我的完美主義有時也不是好事。



然後今天有點不適,勉勉強強捱過家裡的晚餐然後就睡了。

我想說,我好討厭這種生病還要被迫吃飯的感覺。

對於家裡這種毫無彈性的制度,我真的討厭到每天都想發脾氣。

我只是想休息。

假如是我一個人住,我會想下班回家就休息,不要勉強在腸胃不好的時候還要吃飯。

遇上這些失眠的日子,睡醒了,餓了就煮個麵當作宵夜。

而不是在錯誤的時間,勉強地吃下半碗飯應酬其他人,然後半夜在這裡大喊:我好 肚餓。

August 10, 2010

旅行只是一種手段。

工作間無意間聽到很多關於放假去旅行的經歷與分享。

聽過很多片言隻語之後,我懷疑,很多香港人其實都把旅行當成一種興趣,一種類近於「集郵」的興趣。這些人就是將「放大假就是要去旅行」、「去不同的地方」、「退休前環遊世界」都當成一種目標。聽起來並無不可,但當旅行的終極意義變成「為去而去」,我就是覺得有點不舒服,有點本末倒置。


就是曾經經歷過那種「為去而去」的日子,過後才覺得那種旅行的方式根本不適合我。尤其是那一整個月所謂去旅行,都只是趕應該要到此一遊的景點、買應該買的紀念品,我才意識到,其實去旅行應該是為著甚麼目的,無論那個目的有多無聊也好,總應該因為有點意義我們才去旅行。如果去旅行只是因為「每年都應該去」、「我還沒有去過這個地方」,就猶如寫一張沒有文字的明信片,根本沒有意義。也許你拍下過很多風景照,也許你還可以記下那個地方有甚麼景點,但這對於你而言,又有甚麼意義?就是為了別人誇獎你見聞廣博?


我去旅行的意義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散心。因為身處在同一個框框太久,跳出去一下,呼吸一些異地的空氣,吃一點本地沒有的食物,看一些香港看不到的風景。然後用甚麼方法把那個地方的一些零碎,或是文字,或是照片,或是紀念品,留下來,帶走,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回憶。去旅行也可以是為了別人,有個合拍的旅伴一起結伴同遊,比起去哪裡更加重要。跟朋友留下了一點點共同的快樂回憶,更勝於起看過甚麼美麗的風景;日後在心目中永垂不朽的,也應該是那些嘻嘻哈哈的笑聲。

如果想開心,為什麼不先好好想一下去旅行的意義?而偏偏要聽著眾人的意見去這好去那好?

August 09, 2010

暗中作樂聲演會(Concert in the Dark)

關於「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與我的緣份:大學某年跟幾個不大相熟的朋友參加Case Competition,要提交一至兩個Business Idea,其中一個提交出去的意見就是跟「黑暗中對話」極相近的「Living in the Dark」,大概其中有隊友就是抄襲參考了「黑暗中對話」的概念。因為當時打算交兩個Idea,我參與的是另一個。當時其實大家都認為,另一個(就是我有參與的那個)Idea的"Business"成份比較重。

但最後入圍的又偏偏是「Living in the Dark」,為什麼這個Idea反而會被選中,至今仍是一個謎,但也唯有硬著頭皮地把一樣不太Business的東西包裝好,努力交貨。然後下一輪以後再被淘汰,那是後話了。

所以當我認識到香港原來也有「黑暗中對話」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雖然一直都想找人陪我去那個體驗館,但身邊友人興趣好像都不大。然後輾轉間得知這個《暗中作樂聲演會》,再看到參與單位有人山人海的主力成員,單是黃耀明跟at17兩個大名就令整件事的吸引力大增,於是就毫不猶豫拉一位好友陪我去體驗了。


買的票只能是最便宜的一場,我這些窮苦八十後唯有開售當天在公司準時守候,一開始網上售票就狂點擊購票去。唯一想投訴的是要指定日期前專程跑上美孚體驗館那邊親身拿票,沒有提供即場領取,就是有點麻煩。

K先生老早到了附近吃過早餐,十一時許到達會場就已經可以入場。寄存東西後就由視障人士帶領入場。第一次進入全黑的環境,說完全沒有恐懼是假的,所以最初除了抓著大會的繩索,還抓著友人的衣服怕突然迷路,可是後來慢慢習慣環境,發覺真的純粹跟著指示直走就好,就開始放鬆心情了。安坐了一陣子談了很多八卦事,因為在黑暗中,人連時間觀都沒有,都不知到底等了多久才開場了,不過失去了對時間的感覺,又談得興高采烈,所以感覺比起去紅館等開場的感覺好得多。

直入正題。早就預知七十分鐘的演出,加上適量的間場以後,曲目不可能會很多,但別具用心的選曲、編曲、音效、現場效果都配合得宜,演出的精彩就足以彌補了時間的不足。《打回原形》跟《Shall we talk?》這兩首陳奕迅的金曲固然令人共鳴感大增,但王菲的《色盲》在浮誇而震撼的編曲之下一樣被演繹成完美,很深得我心的一曲。

除了最具人氣的黃耀明跟at17以外,個人而言還很期待一位香港人大概不太熟悉的名字,黃靖—人山人海簽下的一位新人。聽過了他在電影《前度》的那首主題曲《You are In Everything I do》,就覺得他唱英文歌的感覺與味道很對我胃口,所以也有在這天特別留意他的演出。其中演繹過Stevie Wonder的《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也是很喜歡。很期待他出碟的一天。

間場的「聲音導航」,其中某君(忘掉了)從「黑暗」延伸到「溝通」,又很行貨地提到「科技進步了,溝通渠道多了,人們卻忘掉了怎麼才是對話」的問題。當下就在想自身的情況,有了Facebook,原來我多了很多機會跟現實上其實不太相熟的友人「對話」。然後我想到為什麼:大概我們都只是有時間在電腦面前虛耗時日(因為大家都在公司沒事幹或在放假)。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如果見面了,的確也不會很熟悉對方,也不懂去聊天,因為我們知道對方的,也只限於Facebook上的資料。Facebook中我們是Friend,但現實中,我們根本不是朋友。

或者其實互聯網世界那麼多的Social Networking,也不能為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連繫起來,很多的情況是,我們只是在打發時間,你是誰,我在你眼中又是誰,那根本不重要,我們連繫起來,就只是為了互相為對方打發時間。在網路上,我們就有如在黑暗中或擦身而過、或並肩而行的人,但當我們回到光明的地方,回到自己真正熟悉的圈子以後,你我根本從未真正認識過對方,你我,仍舊是陌路人。

August 08, 2010

還能吃就是幸福。

友人告訴我,到了外國生活,最不習慣的就是周圍的人都喜歡夜夜搞派對,不醉無歸,偏偏自己不喜派對、不想喝酒。因為我也不止一次寫過我近來好想喝醉,所以我告訴他,「外國就是這樣呀,你也嘗試喝點酒,也不是壞事嘛。」(當時語氣其實沒有很像推銷人嗑藥啦。)

再問下去,才知道友人因為胃病問題,總之就是好一堆食物飲品,不能多吃。最悲哀的是,這也不是過一陣子就能好的病,算是根治不了的長期病患。「平時跟你們外出也多數是吃不健康的食物,但也不好意思掃你們興。」說到這裡,心裡就是有點不安的感覺,也在想:「如果是我得了這些病,人生就是會少了很多樂趣呀。」

無疑,美食佳餚於我就是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一環,也許因為小時候在家一直都很少會外出用膳,生活在傳統家庭的一大壞處,就是即使是甚麼壽宴生日飯,大人會一時興起想外出吃飯也好,地點也一定是中式酒家。因此呢,由於自小越是壓抑,所以到人大了,羽翼已豐的時候,就越是特別喜愛往外找東西,尤其偏愛西式食物。當然我對上佳的中式食物也不抗拒啦。所以,要是我只能天天清茶淡飯地苟延殘喘,我寧可選擇不顧一切外出吃完一頓最好的晚餐然後在結帳前死掉就算。(特別喜歡結帳前就死掉這個關鍵時間,必要是享用完甜點但還未付錢那個時間。)


又在想,其實我在這方面上還真的夠幸運,雖然腸胃炎是我最常患的病,但總算沒有遭遇到要長年戒口的慘況;雖說常常不顧脂肪膽固醇卡路里就吃下去,但除了身型胖了一點以外,也沒有甚麼病痛啦(或者是有但我不知道…?),也沒有對甚麼類型的食物有敏感(雖然我也會偏食)。所以呢,我還是很慶幸這個身體讓我有條件大吃大喝啦。題外話:雖然,身體有條件吃,但也不代表財政上有條件啦。所以各方好友可以多請我吃飯啦,多多益善,少少無妨。

跟好友聊了一會,想到了自己的健康,想到了自己的身型,想到了不知到何年何日也許就突然吃不了天下美食;我想,我辭工後還是應該趁還有暑假要堅持去多做運動、多游泳好了。

August 07, 2010

Inception - 夢與真之間

「很精彩很好看的一套電影。」這是我第一次在戲院看完後的感想。


毫無疑問,到了結尾一幕,很多人都帶著滿腹疑惑離開戲院,然後跟友人作出廣泛的討論。情況就有如同一男主角在年初上演的《不赦島 Shutter Island》一樣,一個模稜兩可的結尾,惹來無限瑕想。但這一套《潛行凶間 Inception》,結局的可能性比起Shutter Island還要多,還可以更複雜。但我覺得,我們都捉錯用神了。

「根本不可能有答案。」這是我第二次去戲院看完後得出的一個結論。


第二次入場的時候,很全神貫注地盡量看清楚每一個細節(雖然接近結局的時候有一通電話打過來讓我分神了一下),企圖得出一個完美的官方解釋。但這次看清楚了,感想就是「根本沒有答案。」至少在現在戲院播放的剪輯版本來說,所謂的唯一解釋根本就不存在。總之結局就是「你怎麼解釋都可以」。但其實結局如何,根本並不影響整套電影的情節鋪排及欣賞指數。


精彩的還是大導演怎樣把自成一套天馬行空的理論,用兩個半小時成功地去說服觀眾:「這是一套讓人拍案叫絕的年度佳作。」所以,就不要太拘泥於結局到底應該怎樣詮釋。香港人都被某電視台的全員BBQ結局寵壞了,覺得畫公仔一定要畫出腸才是好。

我特別喜歡那套關於夢境世界的理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雖然觀眾們從來都沒有學習過這方面的概念與知識,但當中提及過的很多細節,又的確在生活中的夢體驗感受過,於是也不會覺得很難接受。穿插在故事中解釋理論的部分著墨不多,但對於有帶腦袋入場的觀眾們來說也很恰到好處,不難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容易就能接受了整個世界觀。但當人們過份執著當中的細節的話呢,也許又好像會發掘到很多的疑似犯駁位。


(Credits: All photos are from Facebook Page)

但我們又何必執著所謂的真實呢。所謂的現實,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也不過是每天都要面對的惡夢。逃避現實沉迷夢境,相信夢境世界的美好才是屬於「我」的天地,不也是很多人的寫照嗎?也許你沉迷的不叫「夢」,叫「網路」而已。只要「我」對我認知的世界感覺良好,叫「夢」或是「現實」又有甚麼分別呢。我們認知的現實世界,也許不過是腦袋在欺騙我們而製造出來的「感覺」而已…

為了把大家帶回現實,送上一段合成Trailer跟我第二次看戲的一點經歷。Toy Story 3 x Inception 你很可能已經看過,所以貼上以下的 Up x Inception:


關於我去看戲呢,第一次跟友人看優先場相安無事,觀後覺得太精彩,於是上星期請半天假的那天就趁機自己再去看一次。買下的座位呢,有點奇怪,話說這個院最後一排中間的座位,是連位與連位之間有空隙的,就是簡介如下:(X為一個座位)

XXXX (走廊) XX_(半個座位的空間)_XX_(半個座位的空間)_XXX (走廊) XXXX

然後我就選了三連位最左邊的那個(標示為紅色)座位,網上購票時旁邊兩個位已有人買了,然後呢,小插曲是這樣的…

我一個人剛坐下座位,旁邊有一對情侶,女的突然自言自語:「嘩,乜咁孤獨呀。」

當下就想:「關你鬼事咩。」

然後,她跟男友說:「等我又試下一個人坐先。」於是就自己走到走廊另一邊的幾個位坐下來。我除了無奈,就是覺得被挑釁了。

她男友跟她說:「咪咁啦,陣間有人坐架。」

我心想:「到底而家係咪一對情侶買左三連位其中兩個,有買二送一的優惠呢?」

當時我真的很X嬲,好想大喝:「而家一個人睇戲得罪你咩?」

我深信如果當事人在看戲時間做出任何打擾到人的行為,我應該會以粗口回敬的。

幸虧沒有。所以一把怒火留到現在,憶起當時情況,我還是很憤怒。

我真的好想知:「而家D八婆係咪唔怕比人打呢?」

頂。

August 04, 2010

如文字會生花

近來寫字,越寫越是吃力。一來是沒很多好題材,二來是有些長文想寫但我也太懶而沒心機寫,但最重要的結構性問題還是:寫得不好。有時候就是寫完一整篇,過後回望才驟覺整篇其實無甚亮點可言,或是題材根本了無新意,又或是我寫不好這個題目。有時還是勉勉強強地發佈出來交交行貨,但還是有些一直存放在草稿區,總是想再修改才面世,但就是一整篇太過一氣呵成,要改都不知道怎麼改才好。

讀別人的Blog幾乎是每天的習慣,因為我在Google Reader訂閱的Blog的數量,如果有一天沒把Google Reader早午晚各看一次,堆積起來就變得太多而令我無心閱讀。最近越來越覺得,若是那段日子看某些Blog的文章多了,寫起來也會不自覺地沾染了那些Blogger的風格和用字。而近月的感受是,我看某些名食家的食評看太多了,圖片跟食物是好的,但食評用字就是過份地千篇一律地悶和單純。所以近來寫字時也不自覺地悶起來。(之所以用「名食家」來形容,是純粹避免某友對號入座。)

(題外話:關於看別人的文章會不自覺地模仿文筆,從前的我還能看完同學的功課筆記然後連字跡都能模仿呢。)


所以近來也努力地多閱讀,想從中得到一點啟發、一點新感覺,令文筆添上新意。嗯,但從本文你可看到答案是明顯地:沒有的。誰叫我一直只在看中文譯本的商業/管理/心理學類型的學術性書籍呢。再努力多看幾本的話,大概我都可以寫出一篇又一篇簡述Human Irrationality又或是Marketing Tricks的文了。還是應該多看一點文學中和一下比較好。

PS:標題來自上面的那首歌:《字花》。近期另一首很愛的新歌啦。

August 03, 2010

十年一刻

早幾天心情很壞,壞到一個地步又覺得「我為什麼會那麼失敗,丁點事都做不好」,然後回家,發覺KKBOX有蘇打綠這首新歌。第一時間就點下播放鍵。


「可能忙了又忙,可能傷了又傷,可能無數眼淚在夜晚嚐了又嚐;可是換來成長,可是換來希望。可能我的瘋狂,暫時不得到原諒。可是我知道啊,可是我明白啊…」

聽畢幾次之後就覺得,縱然是心情最壞的時候,也應該慶幸世上還有音樂,感謝永遠有歌去為我療傷。

PS:然後偶然地發現到一個令人心痛的消息:原來八月十四蘇打綠在香港開演唱會!之所以是「心痛的消息」,是因為平價門票(二百九十)都售罄了!只剩下五百九十的門票怎麼可能買得起…嗯,應該要問一下同事還有沒有方法買得到…

Toy Story 3

要來臨的始終要來臨。

關於Toy Story系列,個人保持一個驚人的紀錄:從1995上映到2010這十五年間,無論電視台重播過多少次也好,我都從來未正式看過這個系列。一直以為這是一套純粹讓兒童去看的電影,所以一直都沒多大興趣去觀看。直到大家都說很好看很好看不容錯失我下定決心想入場去看TS3,然後重溫TS1 & 2,才發現原來當中的主旨,也不是沒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其中提到的「貪新忘舊」,讓我反思了好久,不只是對玩具,還有對家人、對朋友的感情,我們還是可以貪新忘舊。到底這算是順從著時代的進步,或是我們都過於無情?


然後來到第三集,劇情重心改變了,但「貪新忘舊」的主題還是繼續延伸下去。主人翁不再年幼了,人大了,需要的只是電腦,玩具就成了儲物櫃中永不見天日的一群。每一個人都明白,我們總是無法有「永遠」。我想,每一個有過玩具、有過童年的人都在成長途中丟棄過一些玩具,放棄過那些曾經與你共渡日與夜的玩伴。只是我們也許在丟棄的時候都已經對玩具毫無感情,但電影裡把一眾玩具刻劃得如此有血有肉,有如一個個真人一般,到了最後的分離時刻,大概很多人都無法不動容落淚。嗯,包括我這個很難會流淚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套電影的催淚彈打中了我。

另外,整套電影在不同的題材上都描寫得很細緻很恰到好處。其中有一幕,我就在想:如果有人在我的書架或衣櫃上企圖毀壞我的東西,大概我就會在第一時間把他的手砍了下來吧?(笑)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