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09, 2010

暗中作樂聲演會(Concert in the Dark)

關於「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與我的緣份:大學某年跟幾個不大相熟的朋友參加Case Competition,要提交一至兩個Business Idea,其中一個提交出去的意見就是跟「黑暗中對話」極相近的「Living in the Dark」,大概其中有隊友就是抄襲參考了「黑暗中對話」的概念。因為當時打算交兩個Idea,我參與的是另一個。當時其實大家都認為,另一個(就是我有參與的那個)Idea的"Business"成份比較重。

但最後入圍的又偏偏是「Living in the Dark」,為什麼這個Idea反而會被選中,至今仍是一個謎,但也唯有硬著頭皮地把一樣不太Business的東西包裝好,努力交貨。然後下一輪以後再被淘汰,那是後話了。

所以當我認識到香港原來也有「黑暗中對話」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雖然一直都想找人陪我去那個體驗館,但身邊友人興趣好像都不大。然後輾轉間得知這個《暗中作樂聲演會》,再看到參與單位有人山人海的主力成員,單是黃耀明跟at17兩個大名就令整件事的吸引力大增,於是就毫不猶豫拉一位好友陪我去體驗了。


買的票只能是最便宜的一場,我這些窮苦八十後唯有開售當天在公司準時守候,一開始網上售票就狂點擊購票去。唯一想投訴的是要指定日期前專程跑上美孚體驗館那邊親身拿票,沒有提供即場領取,就是有點麻煩。

K先生老早到了附近吃過早餐,十一時許到達會場就已經可以入場。寄存東西後就由視障人士帶領入場。第一次進入全黑的環境,說完全沒有恐懼是假的,所以最初除了抓著大會的繩索,還抓著友人的衣服怕突然迷路,可是後來慢慢習慣環境,發覺真的純粹跟著指示直走就好,就開始放鬆心情了。安坐了一陣子談了很多八卦事,因為在黑暗中,人連時間觀都沒有,都不知到底等了多久才開場了,不過失去了對時間的感覺,又談得興高采烈,所以感覺比起去紅館等開場的感覺好得多。

直入正題。早就預知七十分鐘的演出,加上適量的間場以後,曲目不可能會很多,但別具用心的選曲、編曲、音效、現場效果都配合得宜,演出的精彩就足以彌補了時間的不足。《打回原形》跟《Shall we talk?》這兩首陳奕迅的金曲固然令人共鳴感大增,但王菲的《色盲》在浮誇而震撼的編曲之下一樣被演繹成完美,很深得我心的一曲。

除了最具人氣的黃耀明跟at17以外,個人而言還很期待一位香港人大概不太熟悉的名字,黃靖—人山人海簽下的一位新人。聽過了他在電影《前度》的那首主題曲《You are In Everything I do》,就覺得他唱英文歌的感覺與味道很對我胃口,所以也有在這天特別留意他的演出。其中演繹過Stevie Wonder的《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也是很喜歡。很期待他出碟的一天。

間場的「聲音導航」,其中某君(忘掉了)從「黑暗」延伸到「溝通」,又很行貨地提到「科技進步了,溝通渠道多了,人們卻忘掉了怎麼才是對話」的問題。當下就在想自身的情況,有了Facebook,原來我多了很多機會跟現實上其實不太相熟的友人「對話」。然後我想到為什麼:大概我們都只是有時間在電腦面前虛耗時日(因為大家都在公司沒事幹或在放假)。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如果見面了,的確也不會很熟悉對方,也不懂去聊天,因為我們知道對方的,也只限於Facebook上的資料。Facebook中我們是Friend,但現實中,我們根本不是朋友。

或者其實互聯網世界那麼多的Social Networking,也不能為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連繫起來,很多的情況是,我們只是在打發時間,你是誰,我在你眼中又是誰,那根本不重要,我們連繫起來,就只是為了互相為對方打發時間。在網路上,我們就有如在黑暗中或擦身而過、或並肩而行的人,但當我們回到光明的地方,回到自己真正熟悉的圈子以後,你我根本從未真正認識過對方,你我,仍舊是陌路人。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