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06, 2010

甚麼是LOMO?

當近來有朋友問起,你在玩LOMO嗎?你的相機有甚麼特別效果?我就在想這個問題。

其實我在這零零碎碎地寫了好幾段關於LOMO的意思,我自己的詮釋。只是想在這篇再整理一下,一半是為了見證我到底在這幾個月以來到底學到了多少以前從來不知道的事,一半也是好讓我得出一個結論去解釋和回答朋友。

發覺越寫越長,分重點好了。

LOMO 起源與發展

LOMO 本身是一間俄羅斯光學工廠。其中出產了一部名為LC-A的相機。在輾轉很多年以後,LC-A偶然被一群年青人發掘,那鏡頭特有的鮮艷濃烈的顏色,估焦失準的朦朧(那個年代沒自動對焦,人在興奮過度的時候就會忘掉要調對焦才拍照),邊緣位置偶然才會出現的黑角(失光),就令人著迷,也成了日後LOMO風格的幾個特點/標準。

至於發掘LC-A的那群人呢,組成了Lomography這間公司,也漸漸建立並宣揚了LOMO風格,訂立了偶然會聽到的10 Golden Rules,也包括其中最著名的"Don't Think, Just Shoot"。隨著這風潮興起,這公司也在發展自己的品牌(或復刻一些已有的品牌),例如LC-A+ (改良了的中國製LC-A)、Diana F+ (Diana原是香港出品)、HolgaFisheye等等,都好像屬於Lomography的產品

LOMO 風格與精神

當然啦,只拿著這十個規條,拿起手機/普通數碼相機,然後可以叫成LOMO照嗎?唔,概念上可以,但當然正常的相機哪會有偏色/失焦/黑角等等的效果?看起來,最多只會像亂拍的Snapshot,但跟你在網上看過的Lomography相片,成像上還是差很遠呢。

到底那些色彩斑斕、風格迷幻的照片是怎樣拍成的? 基本上可以透過幾個方法。

  1. 去用LC-A(或LC-A+)。上面就有說過,黑角、濃色這些效果都是由這部相機做出來的。
  2. 大眾認同的LOMO風格也不只是LC-A獨有啦,市面上很流行(隨處有售)的還有Diana(我恨這個女人)、Holga、Fisheye這幾個系列,算是玩具相機一類(因為幾乎整部都是塑膠製),各有其標準的特色,有興趣者自行研究一下。
  3. 世上當然也不只有Lomography出品,伴隨著LC-A的興起,很多前蘇聯/東歐製的舊相機忽然都受到這些玩家留意了,較著名又便宜而且網上流通量很高的有Smena 8M (我第一次的eBay);另一個主流就是一些玩具塑膠相機(包括第2點提及的兩部)有魚眼相機啦、四格機、八格機、陽光機之類;兩個主流的相機的品種都多到不能盡列,這邊有個"官方認可"的清單。當然也不只限於這個清單,反正你把一部奇奇怪怪的舊相機或是塑膠相機(尤其是底片/菲林/膠卷機)拿到街上拍,別人就會問你是不是LOMO。
  4. 相機以外,當然菲林/底片/膠卷也很重要,Lomography 最常用的手法應是Cross-processing(正沖負),用一筒正片去拍,然後跟店家說要E-to-C,就可以了,正沖負就能做成高反差、偏色、粗微粒的效果。所以即使不用那些LOMO系的相機,用一部正常的菲林單反機,做一次E-to-C,還是可以有LOMO風格的。
  5. 也可以用配件補足一下。例如彩色閃光燈、魚眼鏡、廣角鏡之類之類(主要應用於上述第1-2點提及的幾部相機),買到你窮也不可能買完。

如果不要用菲林/底片/膠卷去拍,要LOMO風格的相片還是有方法的。 市面上很多手機程式可供下載,讓拍攝時加上仿LOMO的效果,部份數碼相機都開始預載相近程式去營造那效果(甚至也有一些小型低清相機打著數碼LOMO的旗號在近年出現了)。但某程度上這跟你用Photoshop或其他軟件編輯,意義上差別不大(其實相機內置的功能也只是簡化了的相片編輯),當然如果你只想要LOMO那色彩上的效果,這些軟件當然又方便又省錢了。


那至於LOMO的精神又算是甚麼呢。那視乎每一個玩LOMO的人到底想要甚麼。 你可以選擇完全接受那些10 Golden Rules,然後搭配適當的相機和配件,目標就是要拍出風格迷幻、鮮艷奪目的照片,放棄所謂的攝影意義,自己隨意玩樂就好。

也可以選擇多一點思考,想想你拍攝的意義,拒絕盲目去亂拍一堆只有顏色沒有主題的作品(其實這也跟LOMO一開始發展出來所"訂立"的思想相違背,但也請記得,那只是有一群人在製造出來的思想與潮流),利用LOMO效果這手法去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突出你的主題。又或者你兩者皆選,反正LOMO最基本來說,根本就不是想用甚麼規則去規則攝影的人,所以,隨心去拍就好。


或者,我還會再續寫這篇長篇大論又沒人想看的"論文"。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